1、設備維修的要求
根據實際情況,對完善的維修計劃進行編制。在維修計劃編制的過程中,需要技術人員有效掌握工程任務、設備狀況、施工技術、維修時間以及維修周期等內容。
合理維修組織形式的確定。應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對合理的組織形式進行確定,當維修模式有較大或較長工期存在時,可對臨時維修所進行設置,對機械設備維修工作進行負責。當有較小維修工作量、較短工期或分散工點存在時,可對組織流動維修組進行設置,開展巡回保修工作。
采用合理化的作業方式。現階段,綜合維修方式和專業分工作業方式是最常使用的兩種維修作業方式。在選擇的過程中,應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實施有效運用。
2、設備維修管理的重點
(1)、設備管理評價的加強
設備完好率的評價管理。作為設備管好與否的技術指標進行考核的關鍵,設備完好率應與規定項目相結合,對技術狀況鑒別進行開展,其中,評定主要包括四大類型,一、二類屬于完好和基本完好。在計算設備完好率時,應將期末完好類數除以期末設備總數再與100%相乘。
設備利用率的評價管理。設備利用率的關鍵是考核設備結合計劃要求所完成的運營指標。與報告期計劃營運時間相結合,對比實際運營狀況,對生產運營過程中設備的性能實施考核。對設備利用率進行計算時,應將報告期設備的實際運營總時間除以報告期設備計劃總營運時間再與100%相乘。
(2)倡導維修新技術的推廣
對新型維修技術和維修方法進行積極推廣,采用專門的維修制度和特定的機械設備,對檢測和診斷為主的重點設備執行狀態檢測的預防性維修。運用專業分工的維修體制,與先進化的維修機具相結合,對維修新技術進行有效掌握。實現維修水平的提升。對燃料和潤滑油料進行科學化的管理,應通過機械改造的方法,使設備得到再利用。只有上述內容符合要求之后,即可實施處理。當不具備修理價值時,則堅決實施報廢處理。
(3)設備維修監督力度的加強
首先應對各種維修工藝規程和質量標準進行收集,確保設備維修操作和檢查做到有法可依。在開展維修操作時,應通過有效的監督機制與規程和標準相結合,設置專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維修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4) 機械設備管理的目標
一方面,確保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的待機狀態,并實現設備功能的順利發揮,避免出現風險隱患和安全事故問題;另一方面,為了使設備的效能得到充分發揮,應通過合理的組織及安排,使機械設備剩余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實現,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實際利潤。
上一條:我國高鐵軌道板 打破德日技術壟斷
下一條:環保設備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
![]() |